方明:源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
源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
作者: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方明
记者:邱玥
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分布散、涉及类型多,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复杂,不同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如何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相关问题,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近日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当前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方面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方明:总的来说,过去农村垃圾遍地,得不到清运、处理,加之农村污水处理长期不被重视,导致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现象普遍存在,经过近几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已取得很大成绩,浙江等省的一些农村甚至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我国农村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垃圾量大,农村地区包装过度(食品、礼品和化肥),塑料制品泛滥;责任不清,产生垃圾的人对垃圾不需要承担处理责任;处理方法不当,过勤收集垃圾、过于方便倒掉垃圾等催生了垃圾的产生;参与不足,由于农村人少,不愿意自己动手清扫,垃圾处理并没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农村污水处理除长期以来普遍不重视外;最突出的问题还有:处理方式上存在着把城市的办法带到乡村的现象,采用集中管线式处理带来了高成本;没有资源化利用;缺少系统规划,没有分区分类处理。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思路?
方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源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源头治理,把问题就地、就近消化,更符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也能解决农村面广、村庄分布散、垃圾污水规模小的难题,把难的问题分散处理、源头处理,才是解决之道。
就垃圾而言,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是技术专家提出的一个公共政策,虽然直接成本最低,在少数一些地区可以适度采用,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加起来代价很大。加之焚烧引起大气污染,填埋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土壤,对我国大部分农村来说,这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过于便捷和简单的垃圾收集和转运,把很多农村可以处理的资源带到城市,加剧垃圾围城(城市垃圾有近一半来自农村)。只有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农村的垃圾有两类,一是来自城市的,如塑料(各种包装、农药瓶、地膜)、玻璃、金属制品、电池、旧电器。二是农村自己产生的垃圾,以树枝菜叶、餐余食品、禽畜粪便为主,还有泥土、建筑垃圾。应该分类处理,农村产生的留在村里处理,80-90%都是可降解的有机物和建筑垃圾,完全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堆肥降解或重新利用。城市来的垃圾运回城市处理,这一部分只有10-15%,把他们找出来,定期的运到城市去回收利用,千万不要把农村大量的生活垃圾混在其中,否则将极大地增加城乡垃圾总量。
转运环节也是得不偿失,运到县里很不经济。事实上县城、市区人口密集,周边土地非常珍贵,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没能力处理这么巨量的垃圾,尤其是近几年城市规模化垃圾处理厂的选址,频频引发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已变得难度越来越大。
人需要城镇化,但垃圾不能城镇化。因此我们提出了“村循环、镇处理、县疏散”的源头减量处理方法。事实上,上千年来的传统是,村的垃圾既没有运走,也没有垃圾埋村,而现在却经常闹出海岛上的垃圾要运一个多小时到大陆上去处理的笑话。
污水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也要按就地处理、源头处理的思路去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中处理都会带来高成本。我国农村住房分布较散,特别是一些南方地区或山区,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农村地区用水量并不大,很多污水还没流到污水处理厂,就在管道中干涸了,同时维护成本高,效果也不好。无论是纳入城市管网或建村集中污水处理站,户均建设费都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一些山区甚至高达几万元。另外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有时候一半的村民不在村子里面,设计和实际运营完全不匹配,会产生类似城市集中和分户空调的问题。
因此,分户、就地处理污水才是农村地区的首要选择。现在,一些地方用的分户处理的新技术,户均建设费可以控制在三千至五千元,投资额低。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运营灵活,也符合农村地区的习惯,包产到户,自己的污水处理,建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村民也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可以降低。所以农村地区,要多利用上亿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我们把人为造成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剩下多用一些自然沟渠、湿地,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就能把这些污水处理好。
►记者: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们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方明:在垃圾方面,我们首先要做好源头减量,多鼓励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明确垃圾产生责任,谁的垃圾谁负责,通过责任制的建立,降低垃圾的产生;限制过度包装,提高塑料使用成本(提价、加税),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可降解的材料;生产厂家要征收垃圾处理税费,一些电器要预收处理的费用;垃圾的收集便捷性和频次要适度,以一二十户一组桶为宜,有一定的距离,收集的时间要适宜,单户收集以一两周一次为宜,倒逼村民们自己去就近处理垃圾;宣传鼓励自己的卫生自己做,同时把市县用于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费用,部分奖励给农村,以小利驱大利。
在污水方面,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投入;统一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如水源地、河网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旅游景点、山地、地广人稀等地区,分区分类施策;推广分户式处理;研发便捷实用的农村粪尿资源化利用设备;鼓励多采用分户净化槽、化粪池、生态湿地等适合农村特点的处理方式。
在厕所革命方面,厕所是农村人居环境最后的环节,用革命的方式把最差的地方处理好,倒逼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研发便捷清洁实用的设备,把农村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改善土壤污染;循化利用污水,通过处理后的水冲洗厕所;厕所的标准适当超前;加强通风,完善厕所的各种配套功能;用乡土元素美化厕所,并通过厕所的体量丰富单调的火柴盒空间造型;新建厕所位置的选择要远近适宜,改造的可以利用现有的房间。
农村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问题,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运用乡村的智慧,找到合适的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解决乡村人居环境问题是个不断了解和深入探索的过程,我愿意和更多的关心乡村建设的同仁们一起来探索、发展和完善。祝愿未来我们乡村将建设成一个诗意栖居的生产生活空间!
(刊登原文有删减)
(转载须注明作者)
【作者简历】
方明,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近年来,主要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领域相关试点示范工作,包括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特色、美丽城乡、全国重点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镇规划、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传统村落保护、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等试点示范。
主持和负责《益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参与美丽宜居标准的制定和试点,目前正在主持编制多个市县的乡村振兴空间规划。
曾先后获得国家设计金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中心全球最佳范例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奖项。著有我国第一套《新农村建设丛书》等书目。
转自:光明日报 乡村建设 (侵删)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近期文章推荐